只留背影不留名的慈善老夫妻

2019-04-29 14:09 来源:公益之声 编辑:新华人    

时间回到2014年10月底,坐落在江苏淮安市西大街的淮安市慈善总会会议室里爱心涌动、善意流淌。《淮海晚报》记者陈哲从挎包里掏出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1万元钱。他向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叙说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当年10月24日下午,陈哲办公室的门突然被人敲开,进来的是两位耄耋老人。说是要捐1万元钱给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因为不知如何办理,所以来请记者帮忙。陈哲忙请他们坐下,顺便聊了起来。老人是骑着电动车从淮阴区袁集镇专程赶来的。当问及姓名和电话号码时,老人摇摇头,说:“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不需要留名,也不要在报纸上宣传,只是想请你们把钱交给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就可以了。”说完抬腿就走。当记者提出为他们拍一张照片时,也被拒绝了。记者只好悄悄拍下了两位老人步履蹒跚的背影。

做好事不留名、不留影、不宣传,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完全利他的境界。

记者将捐款送到市慈善总会。11月10日,市慈善总会按照两位老人的意愿,将这笔善款分别捐给了张玉军、梁爱波等4户困难家庭。

但老人的善举还是通过报纸、微信、微博在淮安传播开了,网友们纷纷希望找到这两位不留名的好心老人,以感谢他们的大爱之举。为此,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和《淮海晚报》记者开始了寻找之旅。

记者认真研究了那天与两位老人的聊天笔记,基本确定他们住在淮阴区袁集镇农科村附近。工作人员和记者驱车前往。深秋季节,路边树叶被染得五颜六色,田野里金色的稻谷一望无际。记者和慈善总会的同志顾不上欣赏美景,一路前行,一路打探。当记者将拍摄的老人背影拿给路人询问时,两位老人所开的那辆四轮电动车被村民认了出来。在村民的带领下,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对八旬老人。

老人叫周景胜,居住在袁集镇农科所饭棚组。他的家与当地村民并无二致,上下两层小楼与不大的院子,周围种着瓜果蔬菜。

进屋落座之后,记者拿出4户受助群众的感谢信递给老周,老周感到非常惊讶,连声说:“太过了,太过了,怎么还叫人写感谢信啊?”谈到捐款一事,老周说:“去年入冬的一天晚上,我们感到天气明显凉了,想到有些生活困难的群众可能还没准备好过冬的衣服被褥,心里就有种酸酸的感觉。于是我和老伴刘慧就商定给他们捐些钱。第二天,我们从银行里提了1万元,却又不知道怎么捐、捐给谁好,后来想到报社联系得广,就把钱送了过去。”

老周1934年1月18日出生在淮阴,是一位“老革命”。建国前,在老家当过儿童团干部,在淮阴县委当过通信员,驻淮阴部队北撤时曾做过县委联络员。解放后受组织安排在淮阴县草庙中心小学读书。1954年1月入党,12月入伍。先在野战第27军军直警卫连任文书,后分别任27军司令部管理处和后勤部财务处会计,两次荣立三等功。

环顾两位老人的客厅,正中央并排挂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画像。周老介绍说:“在部队时我会算账,写字还可以,还会拉二胡,就被安排到军部做接待工作。1958年前后,南京军区在上海组织军事演习,我参与接待过国防部长彭德怀和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首长。特别是1959年在无锡西山曾接待过毛泽东主席,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下午,毛主席到27军视察工作,住在西山军人招待所。我们在领导带领下为毛主席武装值勤。毛主席非常慈祥,对战士特别好,对干部比较严肃。当时我在会场给毛主席水杯里加了些开水,毛主席还对我说‘谢谢’。我当时非常激动。”

正是在军队养成的爱民情怀使周老多年来始终心系群众疾苦。2015年到2017年,这对老夫妻又先后3次来到市慈善总会共捐款3万元。其间,周景胜被授予淮安市“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称号。夫妇俩作为首届“淮安慈善奖”获得者,应邀参加了淮安市首届大型慈善晚会——《爱满江淮》。在接受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路娟采访时,周景胜夫妇表示:“爱无涯,善无际。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要将慈善进行到底!”(陈洪玉 李玉国)

相关推荐

2018年度正能量人物评选来了 快来为武汉候选人何斌、雷振华

2019-08-15

北大人民医院刘海鹰:公益大爱帮贫病患者挺直脊梁

2019-08-15

沭阳沭城司法所组织矫正人员参加生态修复公益植树活动

2019-08-15

“寻找三湘最美退役军人”公益行动启动

2019-08-15

“感动海南”人物李萍:要感恩父母 多做公益

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