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公益承办的“行动者联盟2021公益盛典”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公益界、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文艺界的领袖精英齐聚一堂,向善而行。
在人人都能参与公益的今天,公益不只是个人的态度,而是众人的行动,更应是这些力量的联结。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在“行动者联盟2021公益盛典”高峰论坛上发表致辞时提出,“通过网络传播,调动公众的情感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凝聚社会组织、慈善会和基金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能量,或者说,如何发挥好互联网的核心能力——连接,以此巩固和发展公益成果,推动公益行业的健康运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依托于互联网公益平台、社交媒体,‘全民公益时代’近在咫尺。”
图: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发表致辞
来自公益组织、企业和文体演艺界的代表就“双碳背景下的商业向善”“第三次分配与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展开讨论。
本次盛典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壹基金提供联合支持,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凤凰新闻客户端提供指定资讯平台支持。
公益是绝大多数人的力所能及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力所能及。桥水基金创始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起人瑞·达利欧提出,慈善是关爱他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的延伸,特别是当人们有余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慈善是一件有利于每个人的事情,互帮互助的社会更能够渡过难关,繁荣发展。
图:桥水基金创始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起人瑞·达利欧做主题演讲
随着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康嘉婷提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世界面临着最严重的社会经济冲击。而如今世界上严重的不平等、脆弱的生态、社会内部与社会间渐增的不信任,又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变得更加紧迫。因此,联合国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与私营部门、基金会和慈善机构合作,让私营部门、慈善家和个人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共同未来带来变革性的变化,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30年之前,为所有人提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图: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康嘉婷做主题演讲
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联合国可持续金融顾问委员会委员徐永光在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提出,公益现在最缺的并不是钱,最缺的还是信任,对于我们全社会来讲“信任”是最稀缺的资源。捐赠财产应该主要来自个人自由支配的财产,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企业家做慈善,主要捐献个人的财产。而企业的财产是股东的财产,也是在第一次分配中把蛋糕做大的资本,还是为第二次分配造血的源头。“如果把企业的钱都拿走了,这叫釜底抽薪、杀鸡取卵,切不可为,企业家也要有自己的定力,先做企业家,再做慈善家。”
图: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联合国可持续金融顾问委员会委员徐永光做主题演讲
“商业向善”已成时代趋势。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企业在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商业领域如何担当责任?企业如何做才能实现“商业向善”?由凤凰网营销中心总经理王立贺主持,以“双碳背景下的商业向善”为主题的圆桌论坛,解答了疑惑。
图:凤凰网营销中心总经理王立贺
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论坛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表示,在双碳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捐赠的时候,希望将碳中和、碳减排结合到它援助的项目里面。他们有意识去选择一些双碳目标的项目,或在项目中融入一些双碳理念,如在扶贫基金会开展的百美村宿乡村旅游项目中,捐赠人韩国现代汽车希望项目中融入低碳环保概念,建设低碳民宿、碳中和小屋,低碳超市,碳排放积分等内容。
图: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
跨界共赢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向善。已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工作12年,现任该协会会长的孙莉莉(因疫情隔离未能到场,通过视频连线)表示,商业向善是企业创造财富、解决就业等基本使命的超越,当公益与商业跨界,在公益模式和商业模式当中找到一个共赢点才能真正实现,尤其是当前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停摆,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
图: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
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必不可少的主力军。尤其是处在高排放价值链中的企业,必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关键行为主体,承担节能减排的工作重任。
碳减排也给企业带来了商业的发展机遇。上海禹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荣汉(因疫情隔离未能到场,通过视频连线)表示,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把低碳环保视作机构的投资重点,近年来投资领域从污染治理到循环经济再到清洁能源。“这些投资在实现良好的财务回报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应。”他介绍,2020年底我们对过往投资所产生的环境绿色效应进行量化测算,结果表明这些投资共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万吨。
图:上海禹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荣汉
唐荣汉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对环境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身为投资人的他预测,未来低碳技术与零碳、负排放技术将会被全面地布局,将重点关注有助于降碳的新技术以及商业常青方案,并重点在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领域发掘,并投资支持那些规模化解决环境问题的常青企业。 双碳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公益目标,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机会,而是需要整体社会协同,才有机会回应的国家区域甚至是全球性的问题。银杏基金会秘书长、自然之友理事张伯驹提出,我们怎么能够在减排的同时考虑气候适应。目前,我们所在的区域面对气候变化需要什么,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强调大企业,但是恰恰在气候适应这个领域,中小企业和公益行动者们的结合,或许在未来愈发重要。
图:银杏基金会秘书长、自然之友理事张伯驹
第三次分配应坚持自愿原则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随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第三次分配与企业社会责任”圆桌论坛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贝晓超提出,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当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的必答题,企业的价值已经不只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也取决于其社会责任的战略和担当。
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贝晓超
企业在第三次分配机制中应该担任怎样的角色?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阎爱民认为,一定要给企业吃定心丸。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社会也要对企业负责任,要保护和支持那些向善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和企业家。对于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创新,不断给社会、给他人创造价值的企业,要让他们多赢利,成为一个正向循环。
图: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阎爱民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提出,对于第三次分配,一定要基于自愿(原则)。“自愿就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数字,但是自愿会改变人,改变人才是公益或者向善这个空间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她说,人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这个社会就会带来改变。
她希望,企业在做公益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捐钱,而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当中,企业和社会能够慢慢融合,通过融合能解决很多社会矛盾。她认为,对第三次分配的期待,不应简单地看数字,而应该更加注重引发更多企业家去思考他们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带来更积极的行动。
图: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对此表示,他理解的共同富裕,首先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富裕,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同时,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是做不到的,绝对平均是没有出路的。再者,共同富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分段推进。他表示,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特别是与企业家的努力分不开的,才有现在谈论共同富裕的可能。“所以我感觉到我们要为此而自豪,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不能觉得灰溜溜的。”
他认为现在讲第三次分配,是在共同富裕目标和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更多的是讲一个再平衡的过程。“第一次分配我们讲效率,多劳多得;第二次分配我们讲公正,通过政策;第三次分配就是要解决在前面两次分配当中还没有处理好、解决好的问题,是一个进行再平衡的过程。”他认为,再平衡当中,商业向善恰恰是能够起到非常大作用的。他建议,第三次分配在自愿的基础上还要能做到自主和志愿,志愿就是强调企业家要用心做,怀着价值观和使命感来参与。
图: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
对于“第三次分配与企业社会责任”,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表示,不要给企业太大的第三次分配的压力,首先还是要把第一次分配做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出它的专业特长,尤其是解决社会方方面面需求和问题,通过市场的机制发挥它的作用。比如去年疫情以后,大量的企业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这是让企业正常经营和发挥企业价值的最好的方向。“公益不光是有钱人的事,是每个人的事,公共利益的事需要多数公众来参与,所以给企业家和企业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把企业办得更好把第一次分配做好,才能更好地反哺社会。”他说。
图: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
跨界公益共创美好未来
跨界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跨界名人公益对谈”论坛上,凤凰网副总编辑、“女童保护”发起人、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雪梅提出,“行动者联盟是一个跨界平台,我们希望能够呼吁和号召更多界别的人,参与到公益当中来,一起创造美好。”
图:凤凰网副总编辑、“女童保护”发起人、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雪梅
几位跨界公益人回顾并分享了与公益结缘的故事。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她也是一位“超仁妈妈”。邓亚萍回顾起最初做公益是在乒乓球队参与“希望工程”,“乒乓球队一直有非常好的传统,作为整个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凡是公益的事情,需要让我们多出份力的,我们一定会特别地乐意。最早,希望工程结对子,号召每个队员去结一个对子,虽然我们那个时候挣的钱也不多,300块钱还是出得起的。那个年代,300块可以帮助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让他能够上完学。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做公益。”
图: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
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Maryma品牌创始人、艺术家、设计师马艳丽,进入模特行业之后,成为中国第一名模,还成就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师之路。一直以来,她活跃在公益领域,呼吁大家关注贫困女性,尤其是困境妈妈群体。马艳丽回忆曾无意中看到一张照片,“那是一张沧桑的老奶奶的面孔,满脸皱纹和沧桑,能看出这张面容背后的生活压力,当时我了解到中国有一个慈善机构叫幸福工程,专门救助贫困母亲。”于是马艳丽直接跑到幸福工程办公室,问“你们需要形象大使吗?”
图:Maryma品牌创始人、艺术家、设计师马艳丽
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晓龙一直积极参与到关爱女性、支持性别平等公益项目,曾担任联合国妇女署宣传大使,近年来还与妇基会合作“天才妈妈”“妈妈制造”等公益项目。张晓龙谈到,是他的母亲在他心中种下了公益的种子,所以在做跟“妈妈”有关的公益时,也是对妈妈的一种怀念。“她跟我们说,帮助完别人你就知道自己是个善良人,自己是个善良人,你就幸福了。”
图: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晓龙
邓亚萍认为体育是一个最好带动公益的领域,“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说,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我们很多冠军都是来自普通的家庭,更多来自山村或者偏远农村。有的家里其实挺困难,但因为体育,同时也因为足够幸运,从此改变了人生”。邓亚萍相信,“很多乡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可以因为体育改变人生,而且体育能够让自身身心健康,还能够带动其他小朋友们,还能为国争光,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
邓亚萍认为体育和公益是天然结合,作为劳伦斯世界体育学会的成员,“我们一直在全球做体育公益,有很多中国冠军也一直在立志于体育公益事业,我们觉得这可以重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然体育非常辛苦,还需要很多人的帮助。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能让更多家庭情况以及自身条件情况不好的孩子,仍然有这份梦想。现在也和妇基会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做体育星球计划、乡村体育室等,就是想帮助更多孩子女性实现身心健康。”邓亚萍说。
在谈到如何说服别人参与公益的话题时,马艳丽认为还是从自身做起。她觉得“美是从内心到外形,精神层面的美是核心,用这样一种核心的东西去引导、去坚持、去挖掘,去做你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来影响身边更多的人。”例如去做一场中国传统元素的秀,引入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能够给少数民族很多美丽的绣娘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延伸。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马艳丽觉得自己“被滋养”,“ 只要你有心,只要你用心,可以做很多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觉得还是能够感动很多人”。
张晓龙提到了公益人的使命感。他呼吁更多人走进公益大舞台。“走进公益舞台,不是要你拿出钱,其实很简单,哪怕你帮助了你的邻居都是让人开心的事情。要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不要总是在网上看一些不开心或者比较负面的事情,这也会让你变得不相信美好了。”
图:“跨界名人公益对谈”环节